
-
»2025 国际易学大会第32届河北年04-14
-
»宋万胜著《大象周易》正式出版发行04-02
-
»许国良著《奇门遁甲讲义》出版发行03-01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十次常务会召开03-01
-
»杨永林《方志易错分析》出版发行02-20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加强新媒体管理01-24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01-12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六次理事会胜利召01-11
-
»《乾坤演义》出版01-02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九次常务理事会(12-26
-
»三易至周已登顶,易传三才见生生05-22
-
»夬卦“苋陆夬夬”释疑05-22
-
»五四感怀05-07
-
»我为家乡涞源点赞05-07
-
»羲台诗草04-24
-
»易经智慧:照亮现代生活的古老明灯03-17
-
»运开乙巳——皇极经世值年卦导航20201-18
-
»周易与古天文历算的三个议题01-18
-
»王船山治易要例及易学思想发微01-18
-
»对八卦九宫图的十六点遐想01-17
三易至周已登顶,易传三才见生生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寥寥数语,直指易学的源头脉络。
秦简《归藏易》出土之前,学者们大都认为,《连山》《归藏》是只见于辑本的伪书,因为《周礼》是刘歆主持编纂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刘歆对古文献所载内容掺假不少,这样的例子真不少。问题是,《连山》《归藏》的名称,是古文献就有,还是刘歆等人自创的?其实,《山海经》早都给出了答案。《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在考证派看来,《山海经》系神话传说,同样不足为据。汉代学者却承认《归藏》为商易,东汉桓谭言之凿凿,道出了《连山》归藏的藏身之处。桓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新论》)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又说:“列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论衡·正说》)桓谭等人是如何得见《连山》《归藏》的,不见史笔记述,故《连山》《归藏》原文已遗失之说再次占据了上风。
其实,据王宁老师《传本〈归藏〉辑校》一文介绍,传本《归藏》在晋代汲冢中已发现。但是晋代出土的文献,仍然有虚造的嫌疑,难说它就是先秦的产物,因此三易溯源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后。直到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才力证了传本《归藏》不是伪书。换句话讲,《周易》之前已有《归藏》。虽说尚未见到《连山》的出土实物,但至少可以说《连山》之名,先秦已经存在了。至于《归藏》是不是殷易《归藏》,暂时还不忙下结论,有些出土文献的定性问题还需要再等等。不过,我们可以大胆的讲:逐本溯源或正本清源,三易可能是一脉相承的。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三易”作注,郑玄注三易,重视经学道统,颇见匠心。郑玄说:
《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郑玄又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辛亚民老师对此说有不同见解,辛亚民说:所谓的“《归藏》殷易说”,是汉代经师对《周礼》"三易说"和《礼记·礼运》"《坤乾》说"的糅合,不能证明殷商时期有名为《归藏》的占筮之书。考古材料中殷人的占筮记录是研究"殷易"的重要资料,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些出土材料即是"殷易《归藏》"。(“《归藏》殷易说”考辨)朱兴国也认为,《归藏》不是殷《易》。最早提及《归藏》的文献《周礼》并没有说《归藏》是殷《易》。(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全解)既然通过秦简《归藏》可知,传本《归藏》早于《周易》,加之汉代学者那么有普气,愚以为,郑玄所说夏有《连山》、商有《归藏》是可信的。
《连山》即是夏人的易学书籍,《连山》上承伏羲、神农,以艮卦为首,故名“连山”,《说卦》讲,艮为山,“连山”象征山势连绵不绝,生生不息。据垚乘舟老师讲:“它(连山)映照的是原始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惊叹与模仿,苍山叠嶂,犹如天地之间的律动密码。后世更有传说,《连山》是夏代的易,承载着夏王朝的文化基因。”
《归藏》是商民族的易学典籍,上承黄帝遗志。它以坤卦为首,坤取藏象,言万物之归藏。据霍斐然老师讲,归与“鬼”同音,商人信鬼神,加之出土《归藏》有明确的占卜记录,这些筹码加起来,似乎可以下结论。更有学者讲,《归藏易》史商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的缩影。用垚乘舟老师的话来概括,即是:“《归藏》之名,不只是象征吉凶预测,更隐藏着商人对天地、对命运、对归宿的终极叩问。”
《周易》,顾名思义,是周人的易学典籍,“周”,不仅是周代之“周”,更是周普、周全、周流无滞、周流六虚的“周”。《周易》的性质并不单一,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有人看到了占筮,有人见到了天道,也有人读懂了政教,更有人看到了事物的流变。总起来,三易乃天文、历史、政 治、哲学的合订本。这种合订,是有逻辑框架体系的合订,所以被后世推崇。《易传》注易,讲三才之道,又言生生之易,“天人合一”,则含弘光大,无所不备。所以笔者说,三易至周已登顶。说直白些,周易是易学的巅峰之作。
对照出土《归藏》文字,可以推定,《周易》的体例及卦画爻辞编排等,有意无意地借鉴了《连山》《归藏》。学者王明钦在其《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摘要》一文明确指出:“通过《周易》与《归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秦简《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传本《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同的《周易》传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不同的《归藏》传本。”概括地讲,伏羲、神农等仰观俯察、远取近拟、观象制器以及指导农耕文明的学问——易,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夏用《连山》,它映照的是原始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惊叹与模仿,苍山叠嶂,犹如天地之间的律动密码。商言《归藏》,有典有册,暗指商人善于与阴阳不测的神灵沟通,以此显示商人“天命神授”的价值取向。易至周而无所不备,精义入神,广博精微。六十四卦的组装,“二二相偶,非覆即变”。顺序不同,变化迥异,一爻移位,移步换景。错综复杂的卦爻,可推天道以明人事,极深而研几,探易道之精微。圣人以神道设教,道法自然,顺乎时序,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周易》之后再无《易》,孔子只好做《易传》。有人说《易传》有些篇章曲解了《周易》。既然是以传解经,难免杂入个人的思想或价值观,故漏洞难免。但总体来讲,两千五百多年来,解易的作品,没有哪本能超过《易传》。今人研究《易传》者不少,金景芳先生绝对称得上研究《易传》的大家。金先生从孔夫子编撰的《易传》就找到了《归藏》与《连山》的痕迹。金先生认为,《说卦传》并非只讲《周易》,又有《归藏》《连山》二易之遗说存焉。人们只按《周易》读解它,故矛盾重重。从“天地定位”至“坤以藏之”应是《归藏》遗说。此“坤以藏之”之“藏”字与下文“万物之所归也”之“归”字连结起来,正是《归藏》一名。从“帝出乎震”到“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强调艮,说艮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是《连山》遗说。先生还认为,《周易》与《归藏》、《连山》二易有同有异。它们讲八卦和六十四卦,都讲万物生成问题,这是三易之同处。(梁韦弦教授《金景芳的易学》)读完这段,越觉得孔夫子之伟大。近些年,说《易传》错解者的声音越来越低。反倒是《易传》倡导的三才之道与“天人”哲学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关注,而且出了不少成果。需知,三易是夏商周三代的产物,是三代思想文化之大成。尽管《周易》终结了古易体例,但东周有《易传》,历代都有易解、易注。易之为书,与时偕行。故《易传》有言:生生之谓易!
易乃往圣绝学,它起源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夏禹、商汤、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它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三易是易学之大成,《周易》更是一座高峰。借用垚乘舟老师的话讲:无论易是文化标签,还是宇宙密码,三易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一部书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王朝的精神烙印,是中国文化的时空坐标,是古人仰望星空、凝视山川、叩问命运时,留下的最深沉的哲思余韵。从连山的巍峨,到归藏的沉静,再到周易的包容,三易三名,映照的正是中华文明自身的起伏与律动,万象之中见乾坤,易道无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