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道学与量子物理的美好相遇(下篇)

作者:陈布才 发布时间:2025-10-26 浏览次数:584

道学与量子物理的美好相遇(下篇)

——当道学思维遇上量子物理或是“以道御术”哲学思想入登峰造极境之时

或有最肤浅的认识会将标题解读为迷信与科学的相遇。

其实“迷信”一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西方传教士和知识分子构建的概念。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信仰体系(如神明崇拜、风水运势等)统称为“迷信”,其终极目的无非是要淡化中华文明价值,为其宗教渗透创造条件。“迷信”一词很不幸的被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当成是没文化的百姓所特有的标签以自诩清高。宁信基督不信儒释道的民国政府废止祭天典礼更是直接导致中华文明出现严重的信仰断层。不过万幸的是,在哲学家和科学家眼中这些知识分子才是最为愚昧的迷信之徒。

量子学派最敬重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可见他对“造物主方程式”的论述并非指向宗教意义上的人格化神祇,而是基于其对宇宙深层物理规律的深刻洞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秩序之精妙与和谐的哲学性敬畏。他将描述宇宙基本规律的物理学核心方程比作“造物主的诗篇”,认为这些方程以极简的形式囊括了万物的运行法则,其存在绝非偶然。这个观点在哲学上更接近“自然神论”(Deism),即:存在一个作为“第一因”或“初始设计者”的造物主,但它在创世并设定了宇宙的基本规律之后,便不再介入世界的具体运行。这和作者在(上)篇中对牛顿的观点介绍是一致的。

不过作者对杨先生关于造物主本身是非人格化的,人们只能通过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即科学)来理解它而不能通过祈祷或神启与之沟通的观点持保留意见!毕竟量子物理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到达尽头!就如1965年诺贝尔奖得主费曼(Richard Feynman)讲到:“我想我很有把握地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学”!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ton Zeilinger坦言:“我有一种感觉,我不相信量子力学是最终定论”!

本文下述所称“迷信”一词的含义是不需要独立思考与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绝对信仰和崇拜,是抗拒怀疑的无脑相信。

对量子物理的科学迷信在2022年和2025年发生。2022年和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表彰了在量子力学基础和应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前者肯定了量子纠缠的实验验证为量子信息科学铺平了道路,后者则奖励了在宏观电路中观测到量子现象的突破性工作,为超导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石。

关于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在上篇已有述评)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他们的工作“为基于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当今的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等前沿技术,都直接依赖于对量子纠缠的深刻理解和操控。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伟大意义在于实现宏观量子世界的突破。颁奖词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这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认知,即量子效应只属于微观粒子世界。是对三位科学家开创性贡献的最高认可,也是对整个量子技术时代到来的正式宣告。

道者对道学与量子物理的关系有迷信般的敏锐洞察:因为诺贝尔奖都在证实:Psychic(通灵)可能是真的。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全世界炸了。在2025年,科学终于追上了灵性。

 因为他们在实验里证明了:粒子真的能“穿墙”--跨越原本不可能的障碍。这听起来像极了我们一直被嘲笑的那些词:

 Psychic、瞬移、意识共振、时空跳跃。

而这一次,科学界用奖章告诉我们:也许,一切并非幻觉。科学和灵性,正在一点点重逢。

沉迷道学的西方心理学鼻祖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上世纪就说过:

“梦与潜意识,是意识与宇宙沟通的通道。”他没能在实验室里验证,但2025年的物理学家们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验证。

他们用量子隧穿告诉我们:

在高频能量下,物质的“界限”可以被穿越。换句话说,当能量达到特定频率,

现实的“边界”就会松动。

Psychic(通灵)不过是能量的语言。

那些真正得道的道者从不排斥“神秘”。他们知道,精神世界的机制和物理世界的机制,其实是同一套底层逻辑。冥想是在调试意识波;疗愈是在重新分配能量;祈祷是在和宇宙频率对齐。科学和灵性,本来就不敌对。道者做为“精神贵族”,早就活成了量子实验。这就是觉醒者和旁观者的差距。

也许,未来最大的分界,

不是贫富、不是地域、而是谁能管理自己的能量。

诺贝尔奖告诉我们:

世界的边界,正在被能量一点点推开。

当量子物理与悠久的道学思想相遇,这并非简单的科学理论向哲学思想的“借鉴”,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这种交融在哲学启发层面已展现出积极影响,尤其在提供理解量子奇异性的新视角方面。同时,它也可能催生技术应用的创新思路。

在哲学层面的启发与共鸣:

量子物理揭示的微观世界图景,在许多方面与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描述产生了哲学层面的“共振”。这种共鸣并非科学证明哲学,或是哲学解释科学,而是一种世界观的深层呼应。

在整体性与关联性方面:。

量子纠缠表明,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时影响彼此状态,非定域性暗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关联整体。这与道家“天地万物为一体”、“道通为一”的整体宇宙观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它们都挑战了“物体只能被局部影响”的经典观念。

在不确定性与潜在性之间: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及粒子在测量前的叠加态,揭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确定的潜在的实在。这与《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所描述的不可被固定言说的“道”有形式上的相通之处。

量子场论中“真空不空”、虚粒子不断创生与湮灭的“量子真空”,也为道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宇宙观提供了有趣的科学隐喻。

互补性思维层面:

量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表明,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同一实在的两个互补侧面。这与道家阴阳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对立面相辅相成、动态转化的思想形成呼应。量子物理奠基人之一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就曾欣赏这种互补思想,并选用太极图作为他的族徽图案。

潜在的技术创新思路:

道家思想中的某些整体论和生成论观念,可能为应对量子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挑战提供新颖的思路。

可以启发新的算法:有研究尝试将《易经》的六十四卦系统映射到量子态空间,探索其在量子纠错码或优化量子算法(如Grover搜索算法)方面的潜力。尽管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代表了将古老智慧应用于前沿计算的大胆尝试。

可以提供系统观视角: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顺应事物本然规律)和整体和谐观,对于设计和操控复杂的量子系统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它提醒科研人员在追求精确控制的同时,也需关注系统内外的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这可能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更“自然”地引导系统演化。

总而言之,量子物理学与道学思想的交融,其主要价值和已显现的影响目前更深刻地体现在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启发层面。它为理解量子世界的奇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间接启发技术创新。真正的突破,最有可能诞生在那些既能深刻理解科学精髓,又能真诚欣赏哲学智慧,并致力于搭建二者之间坚实桥梁的研究者手中。

坚持“道学为体,科学为用”的定位:互鉴的目的不是用科学“验证”道学更高明,或将道学降格为科学的注脚,更不是宣称“古人早已洞悉一切”。健康的路径是承认道学(哲学智慧)与科学(实证知识)是两种并行不悖的认知方式。科学可以提供描述世界的精确语言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而道学能提供审视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对科技应用的伦理反思。

关于“道学验证量子物理是否属于‘以道驭术’”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将道学思想作为哲学视角来启发对量子物理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以道驭术”的一种高层次体现的现代表达。

“以道驭术”的核心内涵是追求“道”与“术”的和谐统一,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我们可以从道学与量子物理对话的两种路径厘清此点。

1 .作为哲学启发的道学思想,特别是其整体观(如“天人合一”)、生成论(如“无中生有”)和对潜在实在的描述(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与量子物理的某些发现(如量子纠缠、真空涨落、波函数的概率性)存在哲学层面的深刻共鸣。这种共鸣能为科学家提供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和灵感启发。例如,量子纠缠所揭示的非局域关联性,与道家“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在精神上有所契合。这种将道学视为一种宏观的、指导性的世界观,用以反思科学活动本身,是符合“以道驭术”精神的,即用“大道”来把握“术”(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2 .试图直接“验证”或“替代”科学的尝试。一些论述试图将《易经》的卦象与量子态直接类比,或者宣称道学早已洞悉了量子物理的一切奥秘。这种做法存在巨大隐患。

道家的“以道御术”哲学思想,虽未直接推导出量子物理学的数学公式,但在科学范式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层面,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哲学视角。

以道御术 “道”是根本规律,“术”是具体方法。强调在把握宇宙根本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和发展具体技术,为理解量子理论提供了整体性的哲学框架,帮助科学家超越经典直觉,接受反常识的量子现象(如波粒二象性、非定域性)。

以道御术串起道学思想与量子物理的共鸣:

道家思想中的一些具体概念与现代量子物理的前沿发现存在着惊人的哲学呼应。

· “无”与“有”的生成关系:《道德经》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量子场论对真空的认识高度契合。现代物理学发现,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充斥着量子涨落的动态场,虚粒子不断从中产生和湮灭。这为“无中生有”提供了科学层面的隐喻性注解。

· 阴阳互补与波粒二象性:道家“负阴而抱阳”的互补思想,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在哲学结构上相通。正如玻尔所见,太极图形象地表达了互补原理:微观粒子在不同实验安排下展现出波动性或粒子性,这两种图像相互排斥,却又必须被同时考虑,才能构成对物质的完整认识。

· 整体性与量子纠缠: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通为一”),这与量子纠缠所揭示的非定域性关联相呼应。在纠缠态中,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瞬间关联,其行为像一个统一的整体,挑战了“局部实在”的经典观念,为道家的整体宇宙观提供了某种侧面的支持。

科学史上的印证与启发表明,这些思想上的共鸣并非牵强附会,它们在量子物理学的开创和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真实的印记。

 如:启发了科学先驱的思维方式。

量子物理的奠基者们,如玻尔、海森堡、汤川秀树等,都曾从东方哲学中寻找灵感,以摆脱经典物理思维的束缚。玻尔亲自选择太极图作为其族徽盾徽,以象征互补原理。汤川秀树则坦言,他在思考介子理论时,庄子等思想家的著作给了他重要启发。

推动了科学范式的变革。

量子物理颠覆了基于决定论和绝对时空观的经典物理学范式。道家思想所蕴含的整体论、生成论和对不确定性的天然接纳,与这场范式变革的精神方向内在一致,为科学家们接受新范式提供了哲学上的预备和辅助。

 当然,在欣赏这些深刻共鸣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

· 哲学是地图,不是领土:

道学思想提供的是一个宏观的、定性的哲学“地图”,它指引方向,启发智慧。量子物理是通过严密的数学语言和精密的实验探测所描绘出的科学“领土”。

警惕“过度诠释”的陷阱:

直接进行机械的类比或宣称古代哲学早已预见了现代科学,可能是一种“过度诠释”。道学思想的深刻在于其哲学洞见,而非具体的科学结论。它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而非提供现成的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道家哲学与量子物理之间那种既引人入胜又需要理性看待的深刻关系。

还是以庄周梦蝶与量子纠缠,崂山道士穿墙与量子隧穿为题写两首诗表述这个美好的相遇吧。

《蝶梦纠缠谱》

庄周午枕塌陷成量子场,

蝶翅的磷粉在波函数里振荡。

是观测者的目光让真实坍缩?

亦或南华经本就是一册波粒二象?

两个灵魂在贝尔不等式两端,

同时振翅,同时凋亡。

隔着重洋的梧桐与樗树,

在量子泡沫中共享年光。

当楚庭的海棠落入茶杯涟漪,

梁园的蝶影倏然穿透宫墙。

这非定域的相思证悟——

我们本是同一朵概率云的模样。

《穿墙隧穿引》

崂山月下咒语如波浪涌动,

道袍褶皱里藏匿着势垒穿透的方程。

青砖的刚性在德布罗意波中软化,

肉身遂化作量子隧穿的星尘。

莫问是道术抑或薛定谔的猜想,

当概率幅在复平面完成干涉相长,

坚墙便退作透明的干涉图样,

只余下观测前永恒的薄暮微光。

而今夜我穿墙不为盗取仙醴,

只为验证道心能否突破因果的屏障。

若你的心是无限高的势垒,

我愿以魂灵作虚粒子起伏激荡。

尾声:《道与量子》

老子挥毫写下降魔的符箓,

原是狄拉克绘制的态矢量图。

炼丹炉里沸腾的虚粒子对,

在测不准的海洋生灭沉浮。

原来千古修行的奥秘,

不过是学习与概率共舞。

当道士与物理学家在茶馆相逢,

茶杯中央悬浮着整个宇宙。

 

陈布才

长安航天基地

202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