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邯郸市易经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12-19
-
»沧州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胜利召开11-17
-
»学习贯彻省社科联六大精神11-07
-
»弘扬易学精粹 彰显河北风采 —10-24
-
»在14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闭幕09-12
-
»第14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09-11
-
»《吉祥日历2025》出版09-06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首次公益服务活动成功08-31
-
»网站重建完成(www.hebeizh08-17
-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06-28
-
»为什么四柱八字相同,而命运不同?12-07
-
»奇门遁甲企业实战运筹案例(一)12-05
-
»韦千里大师的八字简析12-05
-
»言有物而行有恒 ——《大象传》说《家12-03
-
»北魏王爷得《乾》上九11-26
-
»立不易方 ——《大象传》说《恒》卦之11-26
-
»慎言语节饮食——《大象传》说《颐》卦11-15
-
»奇门遁甲闲趣案例两例11-10
-
»为“不能再任代表”补充分析理论11-01
-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大象传》说《屯10-29
刍析乾卦辞“元亨利贞”
研读周易,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乾卦,因为它是六十四卦的首卦,统领其余各卦。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此四个字,在周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亦是最难以诠释的。它究竟作何解释?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才,试作刍析。
一
古之易家,解读元亨利贞,皆奉行《子夏传》四德说为正解:“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基于天之属性和时序,又释元亨利贞为春夏秋冬。元为春,一岁之始,万物生发;亨为夏,万物成长;利为秋,万物成熟;贞为冬,万物收藏。而《文言传》又进一步从君子四德解释曰“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会;利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即从人的修德而论,元相当于仁,亨相当于礼,利相当于义,贞相当于智。
《左传·襄公九年》亦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元亨利贞的解释,除了“善之长”为“体之长”外,其他与上述没有什么区别。可见,这样的解释在古代影响之深远。
现存汉魏时代《易》注,没有见到对元亨利贞的新解。王弼的《周易注》中,亦没有对元亨利贞的具体解释。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皆引用《子夏传》对元亨利贞的注解,此种注疏被大量地带入了各种《易经》注释。
《文言传》对元亨利贞的解释影响虽然深远,但是亦难以体现于对《易经》文字的确切注释。
到了宋代,程颐在《程氏易传·乾卦》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这是将元亨利贞当成了万物从始到终的发展过程。
朱熹原则上承认程颐的解释,但在《周易本义》中,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此外,朱熹还在其他许多地方多次强调,单纯地说“正”,不足以完全包容贞的含义。贞不但是正,而且还兼顾着固。
当代易家也有许多沿袭《易传》上述传统释法。如唐明邦所著的《周易评注》中解释元亨利贞,即采用《易传》中的观点;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与金景芳、吕绍刚的《周易全解》以及马恒君的《周易正宗》等许多周易注本,对元亨利贞的解释,大皆沿袭传统旧说。
显然,《易经》问世400年后,《易传》的主要作者——孔子及其门生弟子,创立了儒学。他们从儒家学说以及天道与人道的角度出发,阐释自己的观点,以儒释《易》,将周易从占卜算命书升华为哲学著作,成为群经之首。儒家强调人文,“以神道设教”,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义礼智信,将这些理念附加渗透于易经之中,撰写出《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翼。相对说来,《彖传》的解释是最接近易经的原著原义的。而其他的诸多诠释与解析,虽然提升了《易经》的思想高度,由形而下上升为形而上,提高了《易经》的地位,由卜筮书上升为哲学著作,但这毕竟是儒学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儒家对《易经》的某些注疏与解释亦不尽准确、恰当,甚至有与原经典相违相悖,偏离了《易经》原著者的初衷和本义。譬如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许多观念,以及乾为老马,为瘠马,为骏马;而震于马也,为善鸣,为作足,为的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八卦与某些事物之间有些有相似可比之处,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尽管是取象比类,两种事物之间亦没有任何内在必然联系和丝毫的表面象征意义,并且二者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还存在某些交叉重叠和矛盾之处。而解释者硬是把二者不相关的事物强行规定扯到一起,硬性人为地牵扯到一块儿,更谈不到什么逻辑思维与逻辑性了,强拉硬扯,这似乎就是法规和文件,后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亦要执行,强迫后人遵照执行。鄙人悟性差,三十年前开始学《易经》时,即有些懵懂不解,与个别学者提出这些问题,至今亦没得到一个较为正确合理的解释。但又转念一想,易经毕竟是2500年前的产物,当时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还是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苛求,古人能够研究进化认识到这种程度,也就难能可贵了。可我们今天部分学《易经》人,仍然头脑僵化,认为凡是古人说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天衣无缝完全正确而不可动摇的,从不加以分析甄别,显然,这亦是过于盲从。《易经》是经典,但《易传》等到了汉代竟然变为十二经,未必篇篇皆为经典。2000年前,《孟子·尽心下》早已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北宋欧阳修等学者于学术界亦开创疑古之风。清人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诗虽然有点过激,然亦符合《周易》中“与时偕行”之思想,今日称之为与时俱进。
上述不难看出,易传作者对少数卦爻辞,往往越解释越将《易经》复杂碎片化了,弄得后世读者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一时摸不到头脑和要领。这是否一入门就给你灌点迷糊汤,让你先儒后《易》。当然,儒家撰写出《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翼,亦煞费苦心,十分不易,不失为巨著,笔者并不否认其作用与功绩,它不仅提升了易经的政治、学术地位,亦为后世人们学习易经,踏进其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应该说功不可没。只是说中国古代的某些解释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易经》,除了儒家的解释,道家还有道家的解释,医家亦有医家的解释,各自皆从本家的宗旨利益和角度出发,利用易经来阐发自己的主张观点,拉大旗做虎皮。以至于对同一卦象和卦爻辞,作出截然不同的多种解释。以至到了魏晋时期,周易竟然成为玄学。当代某些易家和学者也是如此,由于各自的水平和思维方式及观点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卦象和卦爻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人千种解释,各自说各自的理由,似乎都很充分,竟然把经典解释得支离破碎。易经变为十二经,是把易传十翼也包括在内,以至后来成为玄学。古往今来,《周易》的各家注疏和译注,业已达到了3000多种,堪称汗牛充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个别人以至于把一个好端端的《周易》解释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由于儒家过分地强调了“乾德”,即将“元亨利贞”的内涵和外延无限度地扩大化了,儒家化了,随意发挥,多解而又多义,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须知,易经初创时,还没有儒家和道家呢?所以今人学易,必须先读《易经》,后读《易传》。后世所谓的“儒家”,对易经某些牵强附会的注释,当然亦遭到当代一些明智的易家和学者的反对,他们不拘于旧说,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赋予了新解、新义。
二
笔者删繁就简,从乾卦卦象、卦辞及文字训诂学角度,力求客观简洁地解释元亨利贞之本义,联系乾卦卦辞赋予新注,简述如下。
元,指事字。甲骨文、金文都是在人头上加一或二画(横),指明头的部位。元字本义是人头。《尔雅·释诂》:“元,首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归其元即送还其人头。《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文中“元”皆作“人头”解。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元的本义为“始也”,显然不准确。始,是元的引申义。他把引申义当作本义了,这在《说文解字》中不乏其例。因为受历史局限,东汉时殷墟甲骨文尚未大批发掘出来。后来金文的“人”字上面又少一横,象“大”。所以元字又包含有“大”之义。《广韵》:“元,大也。始也。”因为人头在身体上部,既显得大而又有开始、开端之义。至今现代汉语中还有“从头开始”一词。古汉语中如《史记·龟策列传》:“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其中“元龟”即是大龟。《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其中“元年”的元即作开端、开始讲。今天的节日“元旦”,元字亦是此义。如上所述,元亨利贞中的“元”,可解释为大、极其和盛大以及开始、开端。
亨,是象形字。“亨”“享”在金文中是一个字,字形像盛食物的器皿之形状;小篆分为二体,这两个字在先秦时期完全可以通用。亨的本义就是献祭,读为xiǎng。亨,是象形字。《易经·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公侯向天子献祭礼品,小人不能。)亨还兼具亨、烹的意义。亨后边加一横为享,加四点为烹,具有祭祀、亨通和烹煮三个意义。古时此三义本为一个字,亨所指的祭祀,不仅仅是祭祀而已。所谓“象进孰(熟)物形”,即包含着从烹饪到献祭、到神祇接受了祭品因而人神已经沟通的全过程。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刀耕火种,先民迷信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十分崇拜上天超自然的伟力,以每临大事都要祭祀祖先和上天。《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他们认为,只有虔诚的祭祀,祖先和神灵才会保佑献祭者万事亨通。后来此字才读hēnɡ,且引申出通达顺利之义。因此,一个通字即抓住了亨的核心内容,是和神灵上帝沟通。所以,亨是祭祀,不是一般的祭祀,而是当场就能够和神灵上帝上下沟通的祭祀,主祭之人与神可以通话、对话。我们在《周易》翻译“亨”时,就要看上下卦爻辞的具体意思来翻译成祭祀、沟通或译为亨通,不能一概而论。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一个事实罢了。亨的这种意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譬如《左传·昭公四年》“以亨神人”即是上述意义,亨之后边还带宾语。
利,为会意字。从禾从刂(dāo)。甲骨文左边为禾,右边象耒一类的农具,本义表示用耒等锋利的农具来刺地耕种,引申义为锋利、顺利或有利于等义。利字在此句中即是宜于、有利于或认为有利。
贞,甲骨文像鼎形。“鼎”假借为“贞”。金文加“卜”,突出卜问的意思,成为形声字,从卜鼎声。小篆“鼎”又讹为“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贞,卜问也”是正确的。《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měi,善)。”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还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显然都是卜问之义,为动词。再看《甲骨文简明辞典》312页:“卜辞的贞为贞问之义。”现代学者屈万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古文献中“贞”作为“卜问”讲的例句举不胜举,屡见不鲜。近现代周易大家尚秉和、高亨、李镜池、陈鼓应、鲁洪生和赵建伟等,在他们的《周易译注》中,亦皆把贞解释为“卜问”。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里把“大贞”“小贞”及“贞吝”等皆释为“卜问”。李镜池在《周易通义》曰:“元,大也。亨,通也。利贞,利于贞问。”高亨在《周易九讲》里认为元,大也;亨在这里即是“享祀之享;利即利益之利;贞即贞卜之贞。”他在《周易古经今注》112页:“用龟以卜而问事,即谓之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贞的本义就是卜问、占问。先秦所有的文献,对于字词,大多数都用其本义。《周易》亦不例外。所以乾卦中“元亨利贞”可释为“盛大的祭祀开始(与神灵沟通),有利于卜问,遇到此卦吉利。”再从卦象上看,乾为天,为健,四季行焉,万物生焉,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先民认为,天是人间的主宰和上帝,至高无上。古代的国君皆自诩为天子,自以为是上天的儿子,下派到人间驾驭统治百姓。以至于后世的皇帝下圣旨皆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以远古先民,作为农耕民族,每逢大事,皆要先举行祭祀,利用人牲或牺牲来虔诚地祭祀上天或祖先,尔后再占卜问事,方能吉祥。这档工作皆由巫和祝来主持。她们代替君主先和上天沟通与对话,再烧灼龟甲看其裂纹走向而占卜(后来改为用蓍草占卜),断其吉凶,然后再将与神对话和占卜结果禀告君主。少数清醒的大臣则可借此良机,借上天之言来劝诫君主,多做利国利民之事,定会取得上天的佑助。认为只要祭祀虔诚,场面宏大,上天就会保佑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说利贞就是利于占卜,不是守正或正固之义。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古老的占卜算命之书。这种解释符合先民的思维方式与实际生活。如果把贞一律解释为正或者守正,那么经文中还有“贞厉”“贞凶”如何翻译?从王弼到朱熹的《周易本义》以及今人的某些译注,皆将贞说成是“守正的凶险或危险”,实在是牵强凑合,令人费解。还有坤卦中的“利牝马之贞”,有人竟然翻译成“利于牝(母)马的守正或正固”,简直成为笑谈,于事理文理语义皆不通。此句只能译成“利于占问牝(母)马之事”。其中“牝马之贞”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牝马”作“贞”的宾语。现在我们常说的“何罪之有”亦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其他还如《屯》卦九五“大贞凶”亦只能译成“占问大事有凶险”。贞字在《周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据统计总共出现111次。愚以为,既不能一概翻译成守正或正固,亦不能一律翻译成占问,要根据卦爻辞的上下文意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和翻译。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占卜都要求态度端正,心意诚实,大约由此贞就获得了正的意义。正要保持才能牢固,由此也获得了坚贞的意义。若从这一点上说,有人解释贞为正,在某些卦爻辞中也是通顺的,但不是所有的卦爻辞。当然,乾卦“元亨利贞”,还有一个如何断句问题。《易传》作者把元亨利贞看成是并列句,中间加隔点或不加。当代许多学者,一般都将四字中间断开,一分为二,即“元亨,利贞”。也有的学者断为“元亨利,贞”,亦能讲出其中某些道理。诚然,断句不同,解释自然就不同了。
三
当代相当一部分易家,不赞同《易传》的四德说以及其他复杂的解说。他们把元亨利贞解释为:大(极其)亨通,利于占问。鲁洪生教授即作如是解说。显然是把元解释为大或极其,把亨解释为亨通、通达,利释为有利于,贞解释为占卜、卜问,把元亨利贞看成是两个占断辞。此种解释也是有其道理的。
四
当代还有少数易家把元亨利贞译为:开始即通达且宜于占问。刘大钧先生即作如此译析。他亦认为元亨利贞是两个占卜辞,把元解释为开始,亨解释为通达,利释为宜于,贞仍然解释为占问。对于这种解释,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开始就顺利通达,还需要再占卜吗?答曰,当然需要,开始顺利不等于以后事事都顺利,当然仍需要占卜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也是颇有道理的。
结语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时空跨越了3000多年。易经是以阴阳符号设卦,既抽象又具象。卦爻辞又十分简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加之古文字和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等种种历史局限。要准确地注疏和解释得全面透彻,诚非一件易事。因此要学好用好易经,窃以为,首先要通晓先秦历史,或者说夏商周断代史,搞清楚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原因,因为文学、历史和哲学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其次是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古文字的本义和其引申义,以及古汉语的某些特殊语法现象,研究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理解并掌握古文献中运用比喻、象征和借代等修辞手段和方法。最好《易经》《诗经》《尚书》同时阅读,因为三者几乎为同一时代的作品,其时代背景与文字语法有相似之处,彼此融会贯通,可以互相参照阅读,便于理解消化。第三,要谙熟卦象的乘、承、比、应和时、位等常识性的易学方面知识;坚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用,卦象与义理并重,理顺二者密切关系与内在联系,找好二者的结合点,以此来诠释和解析卦象与卦爻辞,二者不可割裂或偏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偏离某一方面夸夸其谈,都将闭塞而走入死胡同。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知行合一,相互交流切磋。恰如《系辞》所言: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学以致用,兴趣则在其中矣!
《易经》确实诘曲聱牙,晦涩深邃而难读难懂,但它毕竟是人类童年时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不免有些质朴和稚嫩。我们需要客观正确地看待它,研究把握它的实质。既不可无限度地夸大,神鬼莫测,将其神秘化,看成是外星球来的天书;亦不可肆意无知地贬低它,亵渎它,将其简单化,庸俗化,甚至说成是封建迷信。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深刻分析,客观地评价它,原汁原味地学懂弄通,精确客观地解析卦象与原理,恢复并还原其历史地位与本来面目,使其在传统文化的承继中星光闪烁,熠熠生辉!
(王国赋:辽宁省周易研究会会员,电话13009412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