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王船山治易要例及易学思想发微

作者:李雪昊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673

纵观历代易家的易学著作,单从数量上讲,能超过思想家王船山(王夫之)的极少。王船山立志要为六经开生面,船山注六经,通篇比重在《周易》。船山习《易》下了大功夫,其易著包括《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考异》等,另外《张子正蒙注》等著作,也有对《周易》的零散注译。船山的诸多易著,有不少真知灼见,堪称船山治易之要例。研究船山易学思想、解易方法等,不可不读《内传》要例。要例中又有创建,如“乾坤并建”“彖爻一致”“占学一理”等,对我们理解《周易》原典,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周易》的起源与成书

船山治经学,重视文化道统,兼顾源流。有关《周易》的起源及成书,《周易内传发例》有详细论述,原文说:伏羲氏始画卦,而天人之理尽在其中矣。上古简朴,未遑明著其所以然者,以诏天下后世,幸筮氏犹传其所画之象,而未之乱。文王起于数千年之后,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之心得,即卦象而体之,乃系之《彖辞》,以发明卦象得失吉凶之所繇。周公又即文王之《彖》,达其变于《爻》,以研时位之几而精其义。孔子又即文、周《彖》《爻》之辞,赞其所以然之理,而为《文言》与《彖》,《象》之《传》;又以其义例之贯通与其变动者,为《系传》《说卦》《杂卦》,使占者、学者得其指归以通其殊致。……即伏羲氏之画象,四圣同揆,后圣以达先圣之意,而未尝有损益也,明矣。

易本溯源方面,王船山继承了传统易学的说法,主张四圣演易,各有贡献。用船山的话讲,即是四圣一揆”。伏羲画八卦,明天人之理;文王起筮数推演六十四卦,并以卦象为体做《彖》辞;周公基于文王之《彖》写了爻辞,为的是摆明爻的时与位关系,近而极深研几,以探《易》之奥义;孔子在文王、周公《彖》《爻》的基础上,做了《文言》《象传》,又遵从“观象系辞”“观变玩占”的体例,写就《系传》《说卦》《杂卦》。在船山看来,《周易》成书,四圣一揆,一脉相承。需注意的是,传统易学认为,《象》《彖》出自文王父子之手。船山也认为,《彖》出自卦象,非孔子所为,这一点与《史记》中的说法有别。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又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艺文志》也记有: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对比《史记》《汉书》中的说法,可以确定,孔子参与了《彖》《象》《系辞》《文言》《说卦》的编纂工作。《杂卦》不见于史笔,而《说卦》被认为是《周易》成书之前的产物,《卦序》是对文王六十四卦先后顺序的整编。再有,孔子是否是《易传》的作者这一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之后,颇见质疑。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再次坐实了孔子与今本《易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帛书《要》篇,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更有力地说明,孔子晚年的治学的重心在《易》。帛书《周易》的出土,再次佐证了史书中所谓《易传》大篇幅出自孔子之手的说法。虽说船山对《易传》十篇分门别类,与史书稍有微差,但船山治易的目标是明确的,四圣一揆”,正本清源,以明圣人传易之初心。

二、乾坤并建的解易体例

经学家说《易》,重视体系。其易释易注,必建框架。船山易学有完整的解易体系,大略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类。乾坤二卦为体,余六十二卦为用。《乾》《坤》并建以为首,《屯》《蒙》以下或错或综,幽明易其位,往复而知几,推天道以明人事。乾坤并建,明体而存道,言卦爻推移摩荡之妙。然错综之说,非船山原创,其说引自明易学家来知德“错综”卦图。来知德来“错综说”只存其名,其规律取自唐代易学家孔颖达《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论述。孔颖达的“变”就是来知德所说的“错”,是指两个重卦的六爻画阴阳要完全相反初爻至上爻阴阳一一相对,如《否》《泰》二卦。“综”即是覆,指上下两经卦颠覆的意思,即一个卦的卦象从下到上颠倒过来,成为另一个卦象,如《屯》《蒙》二卦。王船山借错综之变言说卦爻象之交列,以言人事错综关系,于人情之中,窥探天地玄机。也因此,船山乾坤并建的解卦体例有深刻的用意:一是乾坤并建之后方有《易》,换句话说,周文王排定易纲《乾》《坤》二卦才有《易》,而非黄老太初已生《易》。这就是易家所谓的见体见象,以固其本。阴阳二爻,独爻不成象,舍其爻位而不明数理时序,故此论有力反击了邵康节“始信画前原有易”之说。二是《乾》《坤》卦之体,其余六十二卦中都隐藏着乾坤二卦的卦理。以《屯》卦为例,船山对《屯》卦辞及彖辞的解读都用到了乾坤体例。如“此卦初九一阳,生于三阴之下,为震动之主。三阴亦《坤》体也……。”义即《屯》卦的爻位阴阳,皆来自乾坤。船山释《屯》彖“始交”也不离《乾》《坤》。船山举例说:“谓继《乾》《坤》而为阴阳相杂之始也。《周易》并建《乾》《坤》以为首,立天地阴阳之全体也。”诸如此类释易用法,《周易内传》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三、不图象辞合一,力求彖爻一致

卦、爻、彖、象等要素,属易卦体例范畴。传统易学家解读卦爻辞,力求“象辞合一”。“象”就是卦象、爻象,“辞”即是卦爻辞。《周易》之所不同于其它典籍,是因为它有卦象。《周易》有四大要素,即象、数、理、占,象排在第一位。《易传》直言:易者,象也!圣人设卦立象实为读《易》的根本目的。只有深得圣人设卦立象之意后,才能谈《易经》之用。

传统易家还认为,爻作为卦的零部件,必然要服务于卦象。王船山在《周易大象解·序》中却明确表示:“《大象》之与《彖》《爻》,自别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事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易》以筮而学存焉,唯《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在王船山看来,卦爻辞生于筮数,《彖》是解读卦爻辞的。而《象》与筮无关,是单纯解读卦理的,与《彖》《爻》有别。非要用《象》释《彖》《爻》,好比小朋友学者玩拼图,难免东拼西凑。

王船山主张《彖》《爻》一致,即以爻不悖彖为第一义。他在《周易内传发例》就明确提出:“彖者材也,爻者效也。材成而斫之,在车为车,轮與皆车也;在器为器,中边皆器也。各效其材而要用其材,故曰同归而殊途。”在船山看来,彖爻是体用关系,“彖为一卦的材质,爻为一卦的效用。”彖与爻之间有前后秩序,但又相互依存。这一点,弥补了传统易家主张“象辞合一”,又不能完全做到“象辞合一”的不足。

四、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

《周易内传》讲:“观象玩辞,学易之事;观变玩占,筮易之事。”王船山认为,“占”,即观察卦爻象的变化以决疑;“学”,即领会卦爻辞的义理以处世。合起来讲,占学一理,就是象数义占同理同源。虽说占易与学易并行,但侧重点不同。我们观象玩辞就能领悟《周易》的义理,并能达到“上达天德,下尽人事”的境界。所以,船山提出“占学一理,以学为宗”的观点。换句话说,占《易》很重要,但相对学《易》而言,王船山更推崇学《易》”。

有关占筮,船山只推崇《易传》中的大衍筮法。他对汉易卦气说、纳甲说 爻辰说 八宫世应说等持否定态度斥责他们叛经离道。船山明确指出:“秦以来,杂占之说纷纭而相乱,故京房、郑玄、虞翻之流,一以象旁搜曲引,而不要诸理。”自古易家治易,不免夹杂个人情绪。船山有关汉易论象数、卦气的论述,可谓见仁见智。易有象数与义理量大宗派。有关“象数”,林忠军教授在其《周易象数学史》中另有评价,林忠军说:“汉代易学家依据当时的天文、历法、数学重构了易学的象数体系,以独特的符号形式表达对象的思想意义,再现“客观世界”,如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八宫说、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升降说、虞翻的月体纳甲与卦变说等,其符号系统均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在林忠军看来,汉易卦气、爻辰也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模拟,同时与现实存在的日月星辰符号变化及相关的阴阳、节气、物候等自然符号相匹配。简言之,它们同属于易道生生的范畴。需知,船山与后人对“象数易”评价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船山认为,汉易比《周易》晚出,论其象数,自然要以《易传》为宗,而非以《周易》的衍生品为参照。

船山对朱子《易学启蒙》筮法解读,也有所修正。朱子《启蒙》凡卦画六爻中超过四条爻动,则以变卦静爻或变卦卦辞、彖辞断。船山认为:“其四爻、五爻、六爻变,皆舍本卦而专取之卦,本位不立,急于趋时,以静为动,以动为静,于理不安之甚”。船山就此举例道:假令筮得《乾》,而三、五、上变为《归妹》,《乾》《彖》曰“元亨利贞”,而《归妹》曰“征凶无攸利”。船山此论,站在体用本末的角度论述筮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船山又参考其学术偶像张载“易与君子谋,不与小人谋”的观点,提出“占义不占利”的重要占筮观。王船山生平有过三次占卜。第一次占卦他心存君王试图力挽狂澜。好在《观》卦使他明白了“观我生”“观其生”的深刻用意,开拓了眼界,深刻悟了出入险阻而自靖的道理。第二次与第三次占筮为同一事而占,碰巧的是,两次均得《睽》之《归妹》。此占使船山洞明“变易”之机。既然所占之事不可为不如隐居著述,身后百年湘学大,甘做学术领路人

五、引先天图或援释道入易,皆妄说妄为

王船山反对引先天卦图入《易》。观点如其所述:“所谓先天之学者,或曰邵尧夫得之江休复之家。……或曰陈抟以授穆修,修以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尧夫,则为抟取魏伯阳《参同契》之说,附会其还丹之术也亡疑。所云先天者,钟离权、吕岩之说也。呜呼!使抟与尧夫有见于道,则何弗自立一说?即不尽合于天,犹可如扬雄之所为,奚必假伏羲之名于文字不传之邃古哉?其经营砌列为方圆图者,明与孔子‘不可为典要’之语相背。”王船山说先天卦图取是陈抟取自魏伯阳《参同契》之说,又几经转手传给邵康节。在船山看来,先天卦图不过是道家图说的复制品,还不如扬雄等人借古圣贤的名义自创一卷《太玄经》。再者,邵康节的方圆图与孔子“不可为典要”之语相背。

同样地,王船山也看不惯引道家、释家典籍入易。其《周易内传发例》就表明了观点:

故立一有方有体之象以言《易》,邪说之所繇兴,暴行之所繇肆,人极之所繇毁也。魏伯阳以之言丹术,李通玄以之言《华严》,又下而素女之情妖亦争托焉。故学《易》者不辟先天之妄,吾所不知也。”由此可见,引道或引释入易,只会给《周易》原典添乱,益处不大。从固本培元的角度讲,船山此说无疑是明智的。

六、读象识卦及文辞训诂方面颇有建树

 

王船山对《周易》卦象的解读以及文辞训诂,集中体现在《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考异》等自撰易著。当然了,《外传》《内传》解读卦爻辞的部分也有不少创建。船山识读卦象或对周易经文文辞训诂,不限有一字一句,而是以通行本《周易》卦序为体系,纵横体用来言说的。

船山在《内传》中,就有体系化解读《易》大小象的译注,又对六十四卦大象部分做了专门的解读,即是我们所探讨的《周易大象解》。王船山受《易传》“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等观念影响。将《周易》大体分为学易与占易两个部分。《周易大象解·序》说:“《大象》,圣人之所以学《易》也”。可见,船山认为,《象传》应当纳入学易的部分。我们在探讨“彖爻一致”部分已经说过,此不累赘。船山认为,《大象传》就是用来解读卦辞的。这一点,与传统易学所谓《象传》是用来解读卦象的有本质上的区别。船山说:“尽人而求合乎天德,则在天者即为理,天下无穷之变,阴阳杂用之几,察乎至小、至险、至逆,而皆天道之所必察。苟精其义、穷其理,但为一阴一阳所继而成象者,君子无不可用之以为静存动察、修己治人、拨乱反正之道。故《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又说:八经卦已成法象,体用各得之常。《乾》大矣而但发其行,《坤》至矣但效其势,分审于六十四象之性情以求其功效,乃以精义入神,而随时处中,天无不可学,物无不可用,事无不可为。是以上达则圣人耳顺从心之德也。可见,船山读易象,深受孔子《易传》思想的影响。

言以蔽之,“唯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准确理解六十四卦之大象,从而“精义入神而随时处中,天无不可学,物无不可用,事无不可为”。由此足见《大象》对于修己治人之重要作用。如船山对《蒙》象辞的解读,《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船山解读为:“‘泉’方山出,去江海远矣。不疑其远,百折必达,其行‘果’矣;果则天下无不可成之行也。”泉水才出山,离目的地江海尚且遥远。好比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多少有些迷茫,象征蒙昧。而山泉水不疑其远,好比蒙童立志向学,践行其志,风雨无阻。再如船山对《师》卦大象的解读,《师》大象辞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王船山说:“地中之水,无见水也;君子有民,无见民也。君子观于地之容水,以静畜动,而得抚民之道焉。”寥寥数语,就把《师》大象说清楚了。解象妙法,力透纸背。又如《无妄》大象,其断句一般为:“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黄宗羲断句为:“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王船山解《无妄》大象时说:“茂,盛也。雷之应候发声,与时相对,兴起万物而长养之,必然不爽。天之与物以诚者,莫此盛焉。”只有天空打雷闪电,万物才能有所发生,生而后兴起。“雷行物与”连在一起是自然呈象,道法自然,谓之无妄。所以先王以葳蕤(茂)的景象话万物得时而增长,此谓精解。

易者,象也!《周易大象解》中,船山识读卦象,有不少真知灼见。而船山《周易稗疏》《考异》虽是考辨类的文稿不逐卦逐爻解读,而以随笔札记的形式成稿这方面的建树、见解,主要体现在文字训诂功夫上。用《四库提要》的话讲,《周易稗疏》《考异》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最有根据。其中如解《讼》卦“鞶:带无名,繁者缨,车饰也。带所以佩隧及芾者。”船山释“鞶”为车饰,爻辞遂通。再如,船山师左次”,引《兵法》前左下后右高”之说义即前左不行,则后右皆止。言前而左者,军虽不进,前军犹必远哨以防敌,惟左则屯聚以止耳。此证与目前学界考证的结果出奇一致,即示弱后撤为“左”,驻扎休整为“次”。“师左次”义即王师驻扎休整,以静制动,与其它爻呼应,无有不通。

再如,船山对《周易》夬卦六五苋陆夬夬”的解读也很精准。、郑、王肃皆以苋陆为商陆。陆德明、邱光庭以苋为今之苋菜、陆为商陆。商陆,小草,船山以为释”为草,于夬夬之义无当。船山解释道:按苋字当从北而不从艸,……山羊细角者也。陆,平原也。《兑》之象,可类羊。《夬》卦五阳上戴一阴,其阴纤弱,而《爻》《象》分歧,故为细角羊,行于高平之陆,得草而自恣。欲行不决为夬夬。夬夬者,迟疑舒缓之词。九四从下,不速其行,如牵羊之鞭其后,然至于平原,则地散而愈不速矣。苋即四所牵之羊也。五得位而安,故曰陆。苋、苋字相近,故传注相承而误。船山以字入易,总不离《易传》“取象说”“爻位说”“取义说”,但难能可贵的是,船山尊古而不泥古,并有不少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建树。

小结:船山本人对自己的易学思想有充足的认识,他在《周易内传》中概括自己的易学思想为:大略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为释;占学以理、得失吉凶一道为义;占义不占利,劝戒君子、不渎告小人为用”。就体用关系而言,船山认为有体方论用,并非“始信画前原有易”,而是有了《乾》《坤》才有的《易》。就易学的思维特点而言,不能将“卦”与“爻”分割理解,因为“卦”与“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舍部分则无整体,反之亦然。从易学思想的应用来看,船山认为,应该持守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占学一理,以学为宗”,算是很好的例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船山易学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天人关系与易卦时位而言,船山将“继天立极”展示为人道的终极理想。船山讲:“天人之策,谁进席前?”又说“天地化机,寓于人情之中也!”“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也。”王船山可以做到,在生活中反观天道,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这一点实属难得。在船山看来,开易学之生面,即是在生活中体悟易学,将易学落到实处,从而指导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2014年11月版。

2. 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3月版。

3.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1月版。

(李雪昊: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云南省中华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