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邯郸市易经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12-19
-
»沧州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胜利召开11-17
-
»学习贯彻省社科联六大精神11-07
-
»弘扬易学精粹 彰显河北风采 —10-24
-
»在14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闭幕09-12
-
»第14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09-11
-
»《吉祥日历2025》出版09-06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首次公益服务活动成功08-31
-
»网站重建完成(www.hebeizh08-17
-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06-28
-
»为什么四柱八字相同,而命运不同?12-07
-
»奇门遁甲企业实战运筹案例(一)12-05
-
»韦千里大师的八字简析12-05
-
»言有物而行有恒 ——《大象传》说《家12-03
-
»北魏王爷得《乾》上九11-26
-
»立不易方 ——《大象传》说《恒》卦之11-26
-
»慎言语节饮食——《大象传》说《颐》卦11-15
-
»奇门遁甲闲趣案例两例11-10
-
»为“不能再任代表”补充分析理论11-01
-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大象传》说《屯10-29
端午节的来历与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每逢端午节,我国江南江北各地有划龙舟、相祝联欢、纪念屈原和食粽、插艾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激荡鼓舞,有朔古追今,有吟诗填词,有情谊绵绵,多重文化元素交织凝聚并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深厚蕴含与精神力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端午节的来历与文化内涵,不足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节日来历和龙舟文化
古人通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故端午也称为“端阳”。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谓之重午,日“中正”。到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五月初五。
根据阴阳术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也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按易经的阴阳转化论,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
正因为如此,无论古代统治者或是平民百姓,将端午节视为吉祥之日,应顺天而行,普天同庆。于是便有了祭龙、赛龙舟等系列相关的庆祝类活动,也彰显了国家繁荣、百姓安居的一番盛况。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二、浴兰节和诗人节
最早描写浴兰的文字,是屈原《楚辞·九歌·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再见于西汉《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古人认为兰草避不祥,则以兰汤洁斋祭祀、洗浴。药浴在屈原生前可能就是当时民俗,与巫术结合,广为流行,有着神秘且神圣性的色彩。我们是否加大想象力:端午时节,宫廷内外、王土远近沉溺于一片欢乐之中,屈原大夫独步江畔,压抑不住心中悲愤与哀伤,最终投江自尽。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后人便将端午节定为屈原纪念日。现代又将秋瑾与之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亦成了诗人节的别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明星陨落,其名字永载史册,是因为他们具有家国情怀、励志精神和爱国思想。他们生前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荣辱,去后其魂则永驻华夏,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后人,为正气而歌,为家国而奋斗。这也是端午节一个内涵的重要组成元素。
三、粽子情结
粽子乃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端午食粽风俗,自古至今,在中国盛行不衰,甚至流传到东亚诸国。
“粽”字古又写作“糉”(zòng),始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风土记》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据考证,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粽属于“籺”的一种,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兴起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在全国各地,粽子有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鲜美口味各异,浓情厚意满满,充分呈现了我国人民心灵手巧的和对节日欢庆的喜乐心怀。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祭龙歌天,端午就得吃粽子。如是缺了粽子,就少了中国味道。几片芦叶,一根缠绳,包裹住了黏黏的糯米和香甜的红枣。粽子飘香万里,男女老幼尽欢。无限亲情,无限和美,皆在其中。亲人团聚、恋人赠礼、友谊互答等,让端午节有了更深层的生活意义。
四、其他风俗与传说
春秋时期,中原即有过端午的习俗,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民间流行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以驱邪避灾,保平安。
《岁时杂记》:“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陈鹏 《端午》诗:“插艾儿时事,而今两鬓华。”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五月初五,在择吉术中,又称“杨公忌日”,不宜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诸大事。
端午节的传说,自古不一,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等。纪念的人还有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捉鬼的钟馗、《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江南江北三山五岳,均有各自不同的地方风俗。
五、有关祝福语的纠正
许多人以为端午节就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每到此时,墨客文人写诗填词,多以凭吊感怀为主。在网络上,主用“端午节安康”“四时吉祥”之类的祝福语,怯用快乐和庆祝的词汇,用喜乐之词则是对诗人的大不敬。我认为这是有些人走入了思想误区,通过上述我写的文字,你是否读懂了屈原之外的端午节文化内涵?如是前贤先辈还活着,一定会激励大家唱起来,放开心怀来爱国、爱生活,在节日气氛中,当有中国龙的精气神,和欢欣鼓舞的表白与劲头!
(李雪来:河北省周易研究会会员,电话1383116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