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届十二次常务(扩大)会议召开08-21
-
»石建和同志追悼会在石家庄殡仪馆举行07-17
-
»沉痛悼念石建和同志07-17
-
»众悼石会长07-16
-
»六届十一次常务(扩大)会召开06-13
-
»2025 国际易学大会第32届河北年04-14
-
»宋万胜著《大象周易》正式出版发行04-02
-
»许国良著《奇门遁甲讲义》出版发行03-01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十次常务会召开03-01
-
»杨永林《方志易错分析》出版发行02-20
-
»六十四卦所含信息浅析09-15
-
»重新认识《周易》经典文化价值09-15
-
»武当山金顶诸象蕴含的文化符号探微09-15
-
»生生之谓《易》09-15
-
»今本《周易》与帛书《周易》哪个更成熟09-15
-
»《比》卦象辞新释09-15
-
»善易者不占——荀子对“善易者”隔空喊09-15
-
»《易》,学不可以已09-15
-
»怎样读懂《周易》——分享三种态度与四09-15
-
»《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断句释09-15
《易》,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古今中外善治学者无不精此训。高考作文(2022北京卷)素材摘录此句,旨在劝学明理。研习经学,尤其究《易》之本真,学不 可以已。吾生有涯,而《易》无涯,唯勤勉而已! ——题记
“要想练就绝世武功,就要忍受常人难忍受的痛。”尤其是研究易 学,探究《周易》的本原,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用围棋的术语讲,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超常发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得“本 手”,何来“妙手”。研究《周易》能有所建树,首先要打牢基础。不仅要 读原文,还要借助历代较为靠谱的注本,更要参看出土本(简帛)。先不说 解决易学遗留问题,发表新颖的见解,就易学资料筛选也要下一番功夫。由 此可知:易,学不可以已。
就目前的易学研究成果与现状来看,原来很多颇具争议的问题,现已 成定论。如周易的本质是啥,爻辞内容有无关联,孔子有没有读过周易,数 字卦的研究等,这些问题答案基本是明确的。但周易的作者是谁,《连山》《归藏》与《周易》之间有无关联,先有“易象”还是先有“易数”,卦爻 辞因何标点、读断,六十四卦排卦序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周易卦符的起源于 何时,基于哪种观点?这些个问题,仍需探讨论证,一时半会没法说清楚、 搞不明白。因此说:易,学不可以已。
就目前解易的方法来论,有的偏重象数,有的则偏重天文,有的以史 解易,有的攀附自然学科,更有些专门阐释哲理、易哲。以学术影响力论, 古有“象数”“易理”两派争鸣,今有“象数易”与“历史易”互不相融。 历史易从“古史辨”兴起,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探源》、李大用先生的《周 易新探》、何益鑫《〈周易〉卦爻历史叙事研究》算是代表作。以史解易者 总结了一套六十四卦与商末周初历史事件对应关系图,加以训诂释义,自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辞。不可否认,《周易》中有历史故事,如“帝乙归 妹”“高宗伐鬼方”等,但要说《周易》是一本讲历史书,只能说一厢情愿 罢了。不过,读史解易确有可取之处。学者们在探索卦爻与历史事件对应的 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读象解易之法古已有之,不过今人又结合出土易类文献,做了修补, 并不乏新的有价值的论述。读象解易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是断代 (承汉)的继承,创新是依照简帛读本。首先,读象解易的路子争议不大, 关键是“取象”“读象”的方法没个标准,遭人诟病。尚秉和先生也发现了 这一问题,说什么“承乘”不够“错综”来凑,“错综”不知其然,借用 “爻辰”通关。总之,有些解读就是东拉西扯,自娱自乐而已。
易理、易哲的发挥,是当今易学爱好者所赏识的一种解易方法。其特 色就是训诂加哲理。易理、易哲所延伸的易学文化可以与时代接轨,也迎合 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搞交叉学科研究、写文章或著述立传,甚至企 业管理都与之沾边。脱离象数的易理,是有弊端的。这就是古人为啥常引用 《诗》而不阐释《易》理的关键所在。用得好就算了,用不好容易遭吐槽。 有些专家热衷的“鸡汤易”,就从易理易哲肆意发挥而来。这一点,多数情 况是不可取的。
再说说“天文易”。“天文易”有两个可取点,一是关乎卦符的源头 问题,二是易卦爻辞有天文观象记录。如《乾》“见龙在田”、《丰》“日 中见斗”,想要读懂这些爻辞,不借助天文知识,恐难窥见其本义。笔者以 为,天文易的说法难成立,最多是“易与天文有关联”。至于“科学易”, 笔者是不看好的。毋庸置疑,《周易》与自然科学有“相通”之处,表现在 其共性或相似性,除此之外,没什么好讲的。
总起来,该如何解易,该读哪些易类读本,如何发挥易理、易哲的 作用,怎样去融通象数、易理?如何解决历史易与象数易的纷争……如见 看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周易》六十四卦作为宇宙的一个象征体 系,今本卦序以乾、坤二卦起首,以既济、未济二卦结尾是有大的用意 的。六十四卦中由未济来收尾,无形中在传达一种理念,即“生生不息之为 易”。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完全开放的、永无终止的,世间万物的运行也是无 休止的。所以说:《易》,学不可以已!
(李雪昊: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秘书 长,电话15096649645,现居成都市)